蓝凌是国内生态OA引领者、数智化办公专家及知识管理领军品牌,是智慧办公践行和推动者。21年深耕OA领域,坚持为传统企业办公赋能创新,成功服务数千家500强及行业百强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,引领大数据及AI时代下的智慧办公新方式。

蓝凌黄德毅:数字化知识管理的创新曲线

近期,因知而智·2022中国知识管理年会暨第12届China MIKE颁奖典礼在深圳圆满落幕。China MIKE专家代表、蓝凌研究院执行副院长黄德毅作主题演讲,分享“知识管理的创新曲线”,引发热烈关注。本文整理出相关演讲内容,以飨读者。以下为演讲实录(有删节)。

 

1669625949107

 

新时代知识管理的关键词:知识韧性、终身学习

 

1985年,经济学家Bennis&Burton Nanus在《领导者》一书中提出“VUCA”一词,即volatility(易变性)、uncertainty(不确定性)、complexity(复杂性)、ambiguity(模糊性),用以描述冷战结束后世界局势呈现的不稳定、不确定、复杂且形式模糊的世界新状态。

 

这几年人们逐渐发现,VUCA 已不足以形容我们今时今日所处的这个更加不确定的世界,尤其在疫情之后,这个感受更加强烈。美国人类学家Jamais Cascio于2016年创造的“BANI”一词开始进入公众视野。什么是“巴尼(BANI)时代”?Brittleness(脆弱性)、Anxiety(焦虑感)、Non-Linear(非线性)、Incomprehensibility(不可知)。

 

乌卡与巴尼时代交织之下,企业面临不确定性的环境,员工个体也变得更焦虑、脆弱。组织应该如何去应对?我们认为,构建组织记忆是尤其重要的,它是组织核心的能力。

 

概括而言,企业可以数字化为工具或手段,再造组织流程和业务流程,以精准、理性的知识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的能力。短期来看,可以通过知识数字化构建敏捷组织、理性管理,实现全链路的组织赋能。长期而言,通过知识的沉淀可以帮助企业穿越周期,构建可持续的组织文化沉淀,实现永续经营的能力。

 

那么,作为个体又该如何应对?我们的答案是:终身学习。每个岗位的员工所关注的实际上就是经济收入及个人成长两个方面。对于普通员工而言,组织能够为其“赋能”是他们的共同诉求。对于管理者而言,要放弃“内卷”,实现以赋能代替管控的心态转变,学会撒手、后撤,学会不当英雄。

 

融合乌卡和巴尼时代的特点,从知识管理的视角,我们进行了汇总。从组织管理诉求来看,它希望能够降低人员依赖,组织工作更多地实现从标准化到自动化的升级,希望员工具备多重技能、并聚焦于创新;从知识管理的诉求特点来看,知识泛化为多模态的知识,组织更希望知识能够变得自动化,让知识自我执行业务,通过知识化驱动组织创新;从知识管理技术来看,更需要知识自动化与工具化工具,员工、组织赋能工具,数据、文本融合工具,知识业务融合与创新支撑工具。

 

数字化知识管理的三条创新曲线

 

在这种情形之下,知识管理究竟应该怎么做?我们归纳为三条创新曲线。

 

第一曲线:以人为本的知识管理驱动赋能与创新

 

知识可以从四个维度产生价值。一是赋能组织,让组织有记忆、生命,通过知识盘点,构建知识仓库、知识专题、知识专辑、知识地图等,实现经验沉淀、最佳实践复制,实现知识生产过程有序化,让知识得到更好的利用,赋能组织创新。

 

如图片无法显示,请刷新页面

 

二是赋能员工,譬如通过构建新人学习路径图、新人地图,进行新人辅导等,帮助新员工快速入模,胜任新工作;通过岗位知识地图化、业务知识课件化、知识赋能在线化等手段,帮助员工快速地发展、晋升,提升组织战略性的造血能力。

 

三是赋能业务。通过知识与业务融合、知识原子化精准服务,让知识更好地服务于业务。为了帮助组织更好地实现知识对业务的支撑,我们构建了知识教练系统,在业务操作过程中,知识教练系统可以进行场景式知识服务。


四是赋能创新。首先要进行组织能力的构建,“刀子向内”,我们需要清楚组织具备什么样的知识、哪些知识是所缺乏的,知识的准备度、清晰度、更新率是怎样的,综合这些维度来构建出整个组织的全盘记忆。

 

其次,赋能员工。赋能员工很核心的逻辑,就是知识一定要跟员工调节,能不能做到百分百覆盖员工、能不能实现知识100%沉淀?知识与员工、知识与业务的关联度是怎样的?最后需要建立知识运营的模型,实现员工知识管理的100%闭环运作体系(含方法、模型、工具、管控制度等),为将来的复制推广打好基础。

 

我举个简单的例子,如何实现战略性人才储备。员工入职后,通过何种路径去成长,譬如一年成为项目经理、一年半成为CEO助理、三年成为中心的副总经理,最后留存到组织中。这基本上是三步策略:第一步,快速进入相关的专项业务知识的赋能;第二步,经验知识的赋能,培训学习里面有“721模型”,70%的知识来自于经验知识的学习、辅导;三是与业务的融合,知识如何赋能业务场景,比如我们写报告、做项目等,所有的这些工作场景,我所需要的知识都伴随着我,我的工作效率及准确性将得到很大提高。比如,我写一份报告,需要用到报告模板,在撰写的过程中,需要引用相应的经济数据,这整个场景中,都可以利用到知识的供给;整个知识的获取以及报告撰写过程都是被记录的,谁关注、调用了什么样的知识,全过程都可以被追溯。

 

如图片无法显示,请刷新页面

 

一方面“刀子向内”,另一方面还需“创新向外”,就是要往外面获取新的能量。外部知识如何为我所用?外部专家如何为我所用?内部专家如何激发所长?这是非常重要的3个方面。海尔有一个HOPE 平台,被称为中国式的“C&D-联发平台”,聚集着高校、科研机构、大公司、创业公司等群体,覆盖了 100+的核心技术领域,社群专家12万+,全球可触达资源100万+。这是很好的“创新向外”的案例。

 

第二曲线:以数据为根的数字知识化创造与消费

 

企业拥有人员、客户、营销、成本、工程等各类数据。我们需要将这些数据围绕业务本身形成“知识立方”,面向业务对象,将多模态数据整合成一张知识网,不再是单维度描述对象,而是立体全面识别、判断、支撑与服务于业务对象。

 

1669707721102

 

比如员工知识立方,以往识别人员更多是HR、部门视角,相对单维度,而不全面;以员工为业务对象,将组织中与员工关联的各种数据形成关联,从而打破单职能对员工认知的判断,实现员工的全价值识别。例如,每个员工的关注点、诉求点是什么?他的知识需求点在何处,我们可以通过智能门户、场景推理等,为其提供精准的知识服务。

 

如图片无法显示,请刷新页面

 

再看客户的知识立方。对客户的消费感知企业最为关注,但客户与组织内部的关系如何持续维持与提升,更需要从企业内部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创造与影响来判断;以客户为业务对象,可将客户画像与企业内服务过程进行全面感知,可敏捷响应客户诉求,优化资源更好服务客户。

 

比如,当一个新的合同项目进来时,我们可以在合同知识立方的基础上,基于合同推荐相似客户、相似项目、项目经理,达到公司最优的资源匹配,也就是我们组织的能力调度;在组织敏捷性层面,当我们获得一个客户线索时,我们可以在客户线索知识立方的基础上,基于线索推荐最可能的服务人员、方案,可实现资源自动化调度,方案实时对外服务。

 

回归到员工本身,当其工作开展时,他所需要的是一个直达企业内部的所有服务与主数据的输入框,也就是“框计算服务”。当其想搜索一个客户的资料时,通过“一框式搜索”,所有与该客户相关的资料、信息等都将呈现。也就是说,结合知识图谱技术应用,在一个搜索框中解决企业所有搜索问题,除了对内容检索外,包括对人员、主数据(项目、合同、供应商等)和一键呼出应用的检索。

 

如果围绕着员工的角度继续深化,我们要围绕着组织的能力提升展开。当我们打造一个有韧性的组织时,通过构建“知识立方”,组织对员工的情况就会“了如指掌”,包括应该给他何种资源匹配,如何评判他的表现,如何实现对他的精准赋能等。

 

第三曲线:以文本为源的知识数字化再造与服务

 

我们所应用的很多都是文本性的知识,包括一些非结构化的知识。如果我要把碎片化的或是抽取的知识灌到自动问答的场景里面,让它能够与多人互动问答,实现精准的服务。如何让它精准地识别每个问题?清楚地知道问题与答案的关联关系?并且将文本知识进行结构化?这就涉及到“智能机器人”。

 

它的核心处理逻辑就是借鉴。它需要通过不断地进行训练,来提升其成熟度与精准度。我们可以通过文本性的知识仓库作为载体,通过自动跟半自动数字化的结构处理完之后就进入到服务端(手机端、PC端、语音交互端等),例如智能客服就是这样的逻辑。

 

如图片无法显示,请刷新页面

 

我们还需要将多源的文本数据(数据库、网页、图表、多源知识库等)进行处理,通过基于自然语言处理(NLP)的知识加工技术,形成结构化的文本。举个应用示例,当公司的某个产品出现故障之后,我们会进行相应的原因分析,进而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案、找到可以解决的人。通过知识图谱技术,可以将复杂的因果关系显化,将问题与解决措施进行动态关联,提供决策参考;并且可以基于解决措施与问题描述,进行过往经验案例服务推送。

 

再比如,我们服务的一家汽车制造企业,他的维修工人遇到某个产品出了问题,想了解这个产品的结构、某个结构维修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、维修后是否会影响其他的结构。如果只有一两个产品,只凭维修师傅的记忆是可行的,但是当你面对的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,记忆是未必能靠得住的。这时候,通过系统,它可以帮你记住数百上千个维修要点、你下一步应该维修什么、维修时的注意点是什么,避免维修工人在维修过程中出现错误、遗漏。

 

如何推进?

 

以上是我所分享的的知识管理的三条创新曲线。那么,究竟应该如何去推进?我们回归到最本源的东西,管理到底是什么,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。我们希望能构建一个可持续性组织,在这个诉求下,我们需要解决什么问题?当人才增长速度高于业务复杂度增长速度时,这才更有利于组织的可持续发展。这就需要组织不断地给员工进行赋能,用知识解放员工,赋能业务高效、可持续、创新增长。第一,对知识进行有效地管理,实现知识沉淀、应用、创新;第二,知识与人、业务融合,提供场景式服务;第三,实现知识自动化管理,实现数据知识化与知识数字化。

 

基于以上,我们再来看,第一条曲线是基础,是每个组织必须要思考的,主要以知识仓库、员工赋能、知识搜索、知识场景门户、流程融合等方法进行推进;第二条曲线核心是构建从数据到知识的模型、推进组织新增长,推进方法包括数据采集、数据湖、数据场景建模、数据推理、智能推荐等;第三条曲线则是文本的数据化应用,实现文本动态化,挖掘知识的创新价值,推进方法包括主题知识梳理、领域知识训练、专项试点等。

 

我们畅想,在不远的未来,也许在2030年,知识管理创新的3条曲线会走向融合,实现“三线合一”。这个时期的知识管理团队,既是知识管理专家,也是数据专家,或者说是知识训练专家,他们将是真正推动企业知识管理前进的重要力量。

 

相关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