蓝凌是国内生态OA引领者、数智化办公专家及知识管理领军品牌,是智慧办公践行和推动者。21年深耕OA领域,坚持为传统企业办公赋能创新,成功服务数千家500强及行业百强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,引领大数据及AI时代下的智慧办公新方式。
今天,我们来到了一个全新的社会阶段,用德鲁克的话称之为“知识社会”。
在知识社会中,核心资源在改变。曾经,农业社会,土地是最重要的资源;工业社会,劳动力、资本是主要的资源;信息时代,数据成为重要的资源。社会再往前发展,我们进入知识社会后,知识将成为最核心的资源。
01
你认识“知识”吗?
我要问一个问题:你认识“知识”吗?
知识这个概念非常古老,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。我在2019年的时候为了印证关于知识的研究,决定重走一次古希腊,去看看人类先贤在知识和哲学源起的时候想了什么,他们是在什么样的场景下去思考的。我最后写了《土耳其蓝·希腊蓝》一书,在这本书中,我不断寻求在知识和人类起源之初,知识到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。
我发现先贤们在人类初慧之时,已经在讨论如何理解知识。在讨论知识的过程中,会问4个问题:
人是否认知?
人如何认知?
人的认知所能达至的有效范围和程度是什么?
真理及其标准是什么?
其实,几千年来人类苦苦追寻的就是这些问题的答案。人类几千年来的一个核心资产,就是知识。正是因为几千年来不断的追问,才使得我们一步一步走到今天,亦拥有了走向未来的能力。
苏格拉底问泰阿泰德:“知识是什么?”
泰阿泰德想了想给了个回答:“我想,说某人知道某事就是觉察到他知道的事情,因此,就我现在的理解来说,知识无非就是感觉。”
我很喜欢泰阿泰德这个关于知识的定义。如果知识无非就是一个感觉,那这个感觉是什么?
给我们启迪的思想家哲学家们,给了我们不同的答案:
柏拉图说,这是一种思想状态——“得到证成的真的信念”,能够不断去证明、去思考、去印证。普鲁塔格拉说这是一种对象—— “人是万物的尺度”,在此之前,人屈从于对自然、对神、对未知的敬畏,而在拥有了知识之后,人开始自我觉醒,人开始去衡量万物。
野中郁次郎说这是一种认知和行动的过程——“知识是被人们确认的一种信念”;以及这是一种获取信息的条件——组织中知识的两个维度:显性和隐性。
彼得·德鲁克说这是一种影响未来行为的潜在能力——“知识是一种能够改变某些人活事物的信息,这既包括了使信息成为行动的基础方式,又包括了通过对信息的运用使某个个体(或机构)能力进行改变或进行更为有效的行为方式。”
我们会发现,知识是一个集合定义,它会集合整个认知过程的改变,由直觉(初级)知识、智慧(高级)知识和形式化知识组成知识集合称为人类知识的全集。所以如果沿着知识的定义去看,我们就会发现人类成长的历史其实就是一段知识支撑的历史。
知识是一个广泛而抽象的概念,正因为它的广泛而抽象,才有了人类的多样性,才有了每个人独特的魅力和个性特征,这是知识本身的魅力。这种魅力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随时随处感受到的,但是我本人是做管理研究的,所以我会特别关注德鲁克对于知识的概念理解,
所以我在所有的定义中,选定德鲁克的方向:知识是一种增强实体有效行动能力的合理信念。也正因为这样的理解,我做了一件事情,成立了一个知识实验室。因为我确信知识的力量,我确信理论的力量,这是由我对知识定义的理解决定的。
02
你拥有“知识”吗?
当我们认知了知识后,我接着问:你拥有“知识”吗?
知识本身的力量是什么?我们怎么样才叫真正的拥有知识?我用整个知识形成的过程来回答这个问题。
首先,我们从三个词看起,分别是:数据、信息、知识。
数据
数据是未加工的数字和客观事实。我们所能见到的所有客观事实,都可以转化为数据,我们用数据描述的一切其实都是一个客观的事实。所以当我们讨论数据作为最重要的核心资产的时候,我们一定要理解数据本身所呈现的客观性、真实性和现实性。
信息
信息是属于处理过的数据。那数据和信息这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是:数据是不能用来做决策的,但是信息可以,因为数据只是一个客观的现实描述,而信息是经过处理的。
知识
知识是鉴别过的信息。也就是说对于信息本身的处理,其实是由每个人判断的标准、工具和方法来决定的,而这个判断的标准原则、工具和方法,我们就称之为叫做知识。
所以,知识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概念,它是一个人的判断,影响一个人的价值取舍。为什么我们同在一个教室里,我们最终得到知识的结果不一样?因为每个人内化的程度不同。只有有了内化这个过程,才可以真正理解知识和信息之间的差异。在信息大面积过载的今天,如果仅仅拥有信息而没有拥有知识,一定会焦虑。所以我们要能够保持定力,能够用知识来区分鉴别信息。
上图叫做“知识流动链”,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由从客观事实拿到数据,经过加工获得信息,再把信息转化为个人认知,然后用行动/反射以及举一反三、创造价值的过程,形成最后的智慧。当这个流动的过程完成,知识就被沉淀下来。
所有当有人问“我读书多会不会变得有智慧?”时,我会回答“一定会的”。因为多读书是一个非常丰富的输入行为,当输入后能够内化转化,最后沉淀为知识时,你形成智慧的可能性就会变得更高。而如果你读书少输入得少,那形成智慧的可能性必然就会少。
王阳明说“真知即所以为行,不行不足谓之知。”在《论语集注考证》中也有这么一句话:“圣贤先觉之人,知而能之,知行合一,后觉所以效之。” 知识为什么是有价值的有智慧的?正是因为它得内化为一个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,它得真正的能解决问题,真正能够有一种信念去面对实质问题的行动,真正能够解决问题,所以我特别强调“知行合一”,这就是知识的特征。
如果我们学了非常多,但没有解决问题,亦没有创造更大的价值,那你没有拥有知识。拥有知识的人,一定是可以解决问题和创造价值的。
03
知识是行动、是创造、是价值本身
知识,它不仅仅是个一个名词,它其实也是一个动词,是一个行动,是一个创造,是价值本身。
我从事教育,也特别热爱教育,所以无论我做什么,我有一个身份一直没变,就是当老师。我觉得教育很重要的一个概念,就是帮助人变得聪慧。人为什么可以通过教育变得聪慧?是因为它形成了智力发展的过程。
怀特海在《教育的目的》这本书中,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智力发展的观点,需要在三个阶段(浪漫阶段、精准阶段、综合运用阶段)不停循环。
浪漫阶段
直观获得对世界的认识而不加以分析,也就是我们讲的数据的部分。
精准阶段
侧重对知识的分析从而获得精准的阐述,这是我们讲的信息的部分。
综合运用阶段
在前两个阶段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,然后回归一开始的浪漫阶段重新认识对象,这里其实就是知识和智慧的部分。
我们往往会发现,很多小孩从进入幼儿园开始,就直接进入精准阶段,关于这点我是不太同意的。因为小的时候我们应该在浪漫阶段,广泛的接触、广泛的认知、广泛的理解,而不是太快去精准。然而到了大学,应该要进入精准的阶段,但是很多大学生反而都在胡思乱想,开始浪漫。到了研究生、博士阶段,就应该综合运用解决问题,要拿出独特见解,给出自己的意见,但是仿佛也做不到,不综合不解决,还是回归浪漫。所以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智力水平一直很难有大的进步,哪怕我们已经活过了几十年。
数字化时代最大的赋能,是让我们所有人可以充分的、高效的、低成本的拥有信息,这是以往各个时代都没有的。
可是,当我们可以广泛地获取信息的时候,为什么我们又非常难受?我总结了五个原因:一是进入不确定的时代,无法甄别知识;二是信息迭代速度太快;三是认知盈余和选择障碍本身;四是时间稀缺;五是对知识验证的要求越来越高。
因此,我们常常充满“深深的焦虑和黯然的孤独”。这时候我们要问自己4个问题:
1. 是分别心,还是辨别力?
如果我们具备拥有知识的能力,其实我们是去辨别,而不是去做分别。如果你说特别不喜欢谁,在我看来你的知识水平不够高,因为你在分别,如果你用辨别的概念的时候,每一个人你都不会用喜欢或不喜欢来评价,而是欣赏,你总会发现它的优点,这就是知识本身的魅力。
2. 是自我设限还是认知不足?
大部分情况下,我们焦虑的原因都是因为自我设限,而不是认知不足。
3. 是世界变化太快,还是自己不曾改变?
我相信这个问题每个人自己可以得到答案。
4. 是惯性使然,还是无法应对?
这个问题亦应该自己追问出答案。
04
知识不是道,而是器
我是做组织研究的,所以我特别关注组织发展。所以对于我来说,怎么让组织拥有知识是非常重要的。组织拥有知识为什么这么重要?因为在今天,我们会发现知识本身不再是道,而是器。
这是德鲁克在《支持社会》这本书里讲的最重要的一个观点,我本人也非常认同。他说: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,知识一直被视为“道”,但几乎一夜之间,它就变为“器”的存在,从而成为一种资源,一种实用利器。
德鲁克用这个观点回顾了过去100年的管理学发展的历史,发现过去100年管理学的发展是知识在起作用:
第一个阶段,知识运用于生产工具生产流程和产品创新,从而产生了“工业革命”。
第二个阶段,知识以其被赋予的新含义,开始被应用于工作之中,引发了“生产力革命”。
第三个阶段,知识被应用于知识自身,称之为“管理革命”。
沿此逻辑,我认为今天我们来到了第四个阶段,知识正在迅速成为首要的生产要素,使资本、劳动力居于次要位置,我称之为“知识革命”。
前三个阶段中,知识淘汰的是工具、流程,优化的是工作过程,而在第四个阶段,知识淘汰的不再是工具,淘汰的是没有知识的人。正因如此,我们会发现知识是今天唯一有意义的资源,因为它可以创造,因为它已经成为获取社会和经济效益的一种手段,因为它正在被应用于系统化的创新。
那你是否是一家知识驱动的公司?
我们看今天的谷歌,它为什么会拥有万亿美元的市值?原因在于他能够真正从知识创造价值去延展,让人类拥有一种更大的可能性。当我们看零售公司,美国所有的零售公司都会被投资者和媒体问一个问题:“贵公司在亚马逊的挑战下有什么对策?”而亚马逊不再是一个零售公司,而是一个技术知识驱动的公司。我们再看阿里或者腾讯,我们也会明显感觉它似乎在触达和赋能各个行业,它其实最重要的是用知识创造做驱动。
只有企业成为一个“知识”驱动的组织,自上而下构建组织的“知识”DNA,构建数字化驱动为导向的组织结构,他才能够真正的持续优化,创造可持续的价值。也只有开创知识链和数字流协同的开放的合作伙伴系统,才能够真正拥有面向未来的能力,这种能力直接影响企业内在的成长性。
我一直好奇爱德华·戴明的质量管理为什么是在日本被普遍应用,并产生全球影响,而没有在美国的企业被普遍应用产生全球影响。我就去看戴明的研究,戴明讲了一个让我特别受启发的观点,在日本的质量管理中,不是一套方法论,其实是一个知识系统。当一个企业拥有知识系统的时候,它就可以确保它的发展过程是可遵循、可训练、可延展的。他把这个知识系统确定了四个彼此互相影响的元件:对系统的欣赏、理解变动相关的知识、知识的理论、人类心理的知识。
05
创新的核心关键——组织学习
所以在知识的生产力日益成为经济与社会成功,以及整体经济表现的决定性因素时,我们要做的事情到底是什么?我们要做:组织学习。
组织学习为什么重要?是因为要想使知识更具生产力,最重要的动作就是要求有系统、有组织地运用现有知识去创新知识。数字化时代一个非常大的创新特点,就是基于现有事物的重组。如果大多数的创新是现有事物的重组,也就是说你能够用已有的知识去创造新的知识。想要做到这一点,核心关键就是“组织学习”。
因为组织学习可以完成三件事情:
1. 能持续获取知识,在组织内传递知识、并不断创造新知识
2. 能持续增强组织自身的能力
3. 能持续改善绩效
我特别喜欢彼得·M·圣吉对组织学习的描述,他说: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断的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,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,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,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,以及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共同学习。
每个人的个人学习是我很在意的,但是我更希望能有一种共同的学习。我们如果要做组织学习,我们要做好三个“唯有”:
第一, 唯有融会贯通。
英国一个著名的小说家,他写的小说总是获奖且畅销,人家就问他为什么会成功,他只讲了一句话叫:唯有融会贯通。我认为组织学习也是一样的,我们必须把自己的组织放在环境中,跟我们的顾客在一起,理解面对的真实问题,形成自己的方法论。同时我们要知道我们是无知的,所以我们才需要开放合作和学习。
第二, 唯有终身学习。
我把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组织的学习能力分为三个阶段:基本学习能力、过程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。基本学习能力就是基础的部分,过程学习能力就是你创造新知识的部分,综合运营能力就是你验证的部分。把这三个都做到的时候,我们才能真正的懂得学习。
第三, 唯有突破自我极限。
人在自我认知当中有三个障碍,一个就是自我,摆不好对别人、对外界的关系;一个就是太过在意理解的事实,但是你看到的事实和真正的事实之间是有差距的;一个就是经验,当经验不变而事物改变时,经验就会成为绊脚石。这是我希望大家去突破的部分。
知识社会,最经不起浪费的就是知识的潜力。培根说过一句话叫“知识就是力量”,在数字化的时代,我把这句话给改了,我改为“知识就是命运”。我还有一句话跟各位最后分享:学习者掌握未来。